2009年10月14日 星期三

中文期刊篇目索引-數位生活

  1. 鄭仁傑,行動數位生活技術研發計畫成果與展望=Mobile Digital Life Technology Program,電腦與通訊 ,128 2009.06[民98.06] ,頁19-24
  2. 陳昌勇,梁隆星,我國推動無線寬頻與數位生活之成果與展望 , 工程 ,81:4 2008.08[民97.08], 頁12-17

2009年9月27日 星期日

硬碟(輔助記憶體)

  硬式磁碟機,是電腦系統非常重要資料儲存裝置,每當你在電腦鍵盤輸入資料完畢,按儲存鍵後資料就會儲存於硬式磁碟機中。
一、硬碟的材質
硬式磁碟機是使用硬式的碟片做為記錄媒介體,透過磁頭的微小電流而將磁碟片磁化成無數磁場,來儲存資料。最常用的材料包括有鋁、鉻等材料,現在也有用玻璃為材料的硬碟。
二、對硬碟應有的基本認識
目前硬式磁碟機的種類從應用面來看有2種:2.5吋筆記型電腦的硬碟及3.5吋桌上型電腦的硬碟。在轉速方面,硬式磁碟機的轉速則有7200轉及5400轉,最高也有到15000轉的硬碟,這些硬碟的轉速端賴硬碟的傳輸介面及規格而有所不同。當然,轉速越快,讀取資料的速度便越快。另外在容量上,過去的硬碟容量是以MB為計算單位,現在則以GB為主要計算單位。

三、硬碟的運作方式
我們可以簡單的將硬碟的運作方式分為讀(從硬碟讀取資料)與寫(將資料寫入硬碟)等兩個動作來進行。對硬碟而言,不管是讀或寫都需要中央處理器(CPU)下達存取資料的命令,所以,只要CPU接受到來自系統程式發出的讀寫指令,CPU便開始向記憶體與硬碟發出命令。

  在讀的部份,CPU會先下達寫入資料的命令,此時記憶體會經由匯流排將資料送往硬碟,透過主機板I/O晶片(負責傳輸數位資料的控制晶片,也就是南橋晶片)的居中協調後,資料便會循序送入硬碟的緩衝區中(也就是硬碟的快取記憶體),最後再由硬碟控制電路將緩衝區內的資料記錄至碟片上(這時在硬碟內的機械部份便會進行一連串的讀寫動作)。

  在寫的部份,同樣也是由CPU先下達讀取資料的命令,主機板上的I/O晶片便又開始居中協調,然後硬碟控制晶片便會開始將資料讀至緩衝區內,最後才經由主機板上的匯流排將硬碟緩衝區內的資料送至記憶體,並完成讀取硬碟資料的動作。
 因此,資料的兩個儲存地點分別是硬碟與記憶體;其中,資料會經過緩衝區的暫存,與匯流排的傳輸;當然,所有的動作除了CPU的下令外,也要經過主機板上的I/O晶片與硬碟控制電路的命令才能達成。


隨身碟(輔助記憶體)

  隨身碟~就是能隨身攜帶的磁碟~~~隨著容量的不同,有像三公分大小的迷你碟,也有像打火機一樣大小的,也有像名片一樣大小的,但都方便隨身帶著^^
  在電腦剛開始發明時,負責存放資料的是硬碟,而為了能把資料方便帶著走所以有磁碟片,只是科技的進步產生了usb接頭跟隨身碟,除了加快傳輸資料的速度外,更大大的增加了能儲存的容量,以往的磁碟片只有1.44M的容量,而現在的隨身碟已經能達到百G以上的容量了,1G=1000M即為以往磁碟片容量的一萬倍以上了,大大的增進了資料儲存的空間.跟方便性。

2009年9月26日 星期六

主機板

最新LGA 1156平台之頂級組合-GIGABYTE P55-UD6搭配Intel Core i7-870實

主機板左下方
3 X PCI-E (X16、X8、X4),支援CrossFire與SLI技術,頻寬為X8+X8
2 X PCI-E X1
2 X PCI
Realtek 8111D雙網路晶片,支援Teaming
Realtek ALC889A,支援7.1聲道與High Definition Audio/Dolby Home Theater技術。
PCB為MADE IN TAIWAN

主機板右下方
6 X 藍色SATAII,支援 RAID 0, RAID 1, RAID 5及RAID 10
4 X 白色SATAII,支援 RAID 0, RAID 1 and JBOD
1 X IDE
Dual BIOS雙重保護,南橋位置為GIGABYTE SA與JMB362TA2的晶片
藍色按鈕為Reset,黑色按鈕為Clear CMOS功能,也有內建Debug LED

主機板右上
6 X DIMM DDR3,支援800/1066/1333/1600,最高DDR3容量可以支援到16GB
不同於其他P55的4 DIMM設計,UD6改用6 DIMM的插槽,增加搭配擴充性。
DDR3使用2相供電,旁邊為24-PIN電源輸入

主機板左上 LGA 1156 CPU安裝處 UD6採用24相供電,為目前市場上相當高的規格

IO
8XUSB2.0
2 X RJ-45網路孔
2 X eSATA/USB 2.0共用
1 X S/PDIF 光纖/同軸輸出
1 X 1394a

供電熱導管設計

北橋P55的散熱與導管設計 單晶片設計的P55,除了變成CPU內建記憶體控制器外,也開始讓CPU負責PCI-E X16/X8的橋樑。

PCB背面的24相供電用料


<http://www.coolaler.com/showthread.php?t=219156>

2009年9月18日 星期五

CPU


CPU基本上可分下列幾點來介紹:                                    


.CPU的種類                                                 

CPU由於是高科技,所以會做的廠商很少,而且有些會製作的公司又因技術還不夠好,所以一直無法打入市場。至於現在市場佔有率最高的兩家公司為:

(A)Intel: Intel這家公司的CPU從80386(處理器的代號,即386電腦的處理器)開始就當上了處理器的龍頭,到了486以後,Intel就將CPU的名字改成現在的Pentium,Pentium 和現在的Pentium !!!,這些都是高價位電腦所用的處理器,而Intel為了搶攻低價市場而推出了Celeron(即賽揚),另外又為了伺服器的需要,而推出Pentium Xeon和Pentium !!! Xeon,這些就是Intel所推出的系列處理器。
a.Pentium系列:Pentium系列是不斷的演進。Pentium系列中後期的版本有加入MMX指令集(Multi Media eXtension),而且架構上跟沒有MMX指令集的Pentium略有不同,所以Pentium166/MMX的效能和Pentium200不相上下。而Pentium II和Pentium最大的不同是架構上的差異,一個是P6微架構,另一個是P5微架構,另外在第二層快取記憶體(L2 Cache)上也有改變,Pentium II的L2 Cache是內建在CPU裡面的板子上(Pentium II長的很像以前電動的卡帶,裡面有一塊板子,而真正處理的CPU只是和在這張板子上的一小部份。)速度為處理器的一半,容量為512K,至於Pentium則是將L2 Cache焊在主機板上,速度視主機板或晶片組而定,而且Pentium II全系列都有MMX指令集,至於Pentium II和Pentium !!!最大的差異只有在Pentium !!!多加入了SSE指令集罷了,所以如果程式不支援SSE指令集,則Pentium II和Pentium !!!就沒有什麼差異。

另外Xeon版的Pentium II和Pentium !!!是為伺服器所設計的,也應為如此,所以Xeon也增進了許多網路管理的功能,另外它的L2 Cache從512K起跳,而且直接焊在CPU裡面,所以速度和CPU同步,這也是它比同等級的Pentium II和Pentium !!!快的原因。

b.Celeron系列:Celeron系列是Intel為了搶攻低價市場所推出的,跟Pentium II一樣是P6微架構,早期Celeron為了降低成本,將其中的L2 Cache拿掉,但也因此使效能降低很多,使效能一落千丈,市場反應不佳,所以後來才推出加上128K的L2 Cache,而將L2 Cache直接焊在CPU裡面(on-die)所以速度和CPU同步,這樣增加了它的效能,如此才讓Celeron起死回生。

(B)AMD: AMD這家公司早期的時候曾是CPU的龍頭,但後來就被Intel搶走了,最近幾年重新出發,才漸漸搶回地位, AMD要跟Intel爭做處理器的老大,當然是採取低價戰術,如K6等系列(這也是為何Intel要推出Celeron來搶低價市場的原因),近年來由於AMD漸漸得到市場的肯定,就不願意用低價來進攻,而漸漸生產高價位的產品來抗衡,如K6-3甚至是K7等等。
a.K6系列: K6系列是讓AMD重新站起來的產品,隨著K6系列的不斷演進,也就有所謂的K6,K6-2,K6-3,效能也越來越高。K6系列並沒有把L2 Cache整合在裡面,和Pentium一樣意思,只是AMD為了搶回市場,比Pentium的32KB還多一倍,以此增進效能。而K6-2和K6最大的改變是他多增加了3D-NOW指令集,以增強K6在3D效能上的不足,而現在的K6-3更整合了256K的L2 Cache(on-die),而原本在主機板上的L2 Cache則變成第三層,藉著這三層快取記憶體,使得效能上逼近,甚至超越同等級的Pentium !!!,使得AMD在市場上的評價越來越高,也使得Intel開始緊張了。
b.K7: K7是在AMD K6系列成功後的另一項產品,它在架構上更比Intel更前進,是相當於786的架構了,而且外頻也將從200起跳,時脈也一舉超越Intel,再加上它大量而且又on-die的L2 Cache使得市場上都很看好這款CPU。

2.CPU的速度: CPU的速度主要是由它的時脈來決定(即???MHz),而 ???MHz主要是由主機板上的Jumper來調整,Jumper可以調整外頻和倍頻,而CPU的時脈就是由外頻*倍頻而得。現在一般外頻都是100MHz的,而Celeron的外頻是66MHz。CPU的速度除了他本身的時脈以外,另外一個就是L2 Cache的多少和速度。由於現在的CPU都太快了,所以常需要快取記憶體來銜接其他週邊的速度,不然沒有L2 Cache,則CPU會常閒在那裡,而沒有發揮他完全的效能。L2 Cache越多,越快,則越能發揮CPU實際的效能。





<http://content.edu.tw/senior/computer/ks_ks/student/classroom/cpu.htm>





中央處理器(CPU)


一、中央處理器是電腦的心臟: 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又稱為中央處理單元,我們也常用CPU來表示。CPU主要工作有算術、邏輯運算,解讀電腦內的每個指令來控制電腦的運作。目前的CPU製造技術中,將快取記憶體(Cache Memory,能讓電腦將主要的運算資料先行儲存的地方)也放在CPU內,讓CPU的運作速度加快不少。


和其他晶片產品一樣,CPU本身也是一顆晶片,製造過程與晶片大同小異。只不過CPU是一顆整合性的晶片,裡面含有百萬顆以上的電晶體(也就是電阻電路,可用來進行電腦裡的內建指令),在這些電晶體裡面,事先儲存了專有的指令集(命令電腦工作的基本程式),用來執行電腦所需的一般性工作,所以,CPU又稱為電腦的心臟。


二、CPU的運算由電流控制: CPU的運算主要透過電流來進行。透過電流的開關動作,可以將資料轉換成1與0等二進位運算資料,並互相傳遞。在電流的傳輸方面,CPU以接腳方式安插在主機板上,透過這些接腳接收外界的電流訊號,然後經過內部處理,再將結果以電流訊號傳送出去。每個接腳的功能不盡相同,有的傳送代表指令的電流訊號,有的則傳送代表資料的電流訊號,而有的則是單純的電源供應。因此,主機板的設計需配合CPU的接腳功能才能發揮CPU的作用。



三、CPU的插槽有Slot與Socket兩種: 市面上的CPU插座五花八門,目前主要分為Slot及Socket等兩大類,前者是將CPU垂直插於主機板上的的插座,有點像電動遊戲機的卡匣插座,以及主機板上其他插卡插座;而後者則是以平 躺的方式插於主機板上,所以看起來像是一塊扁平的黑色巧克力似的平躺在主機板上。



四、CPU的構造: CPU內部,主要包括有保護層、金屬層、裝置層、矽基座以及包裝層等結構。保護層避免CPU直皆接觸到空氣;金屬層則提供CPU晶片上的電路連結;裝置層則包含了許多電晶體、二極體、電阻…等主要元件,為CPU的主要運算工作區;矽基座則提供了CPU所有元件的基座,晶片上所有工作皆建構在此基座上;包裝層則將晶片罩住以保護晶片。




在個人電腦中,CPU是超大型積體電路(VLSI,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而迷你級以上的電腦系統(如微電腦電風扇等之類的電器產品),CPU可能只是一塊包含許多元件的電路板,甚至由許多電路板組合而成。






<http://www.synnex.com.tw/asp/main_frame.asp?topic=IF&group=01790&parent=01843&classifyid=01869 >






光碟(輔助記憶體)

  基本上光碟是一種利用數位模式儲存資料的一種媒體工具,硬體的部分是光碟機,軟體部分則是光碟片。光碟片上儲存的是數位資料,數位資料是不連續的,所以我們在看數位科技合成的影像時等於在看一個由無數小方塊組合成的拼圖,而要一張拼圖展現人眼所能接受的細膩與動態,甚至成為一部電影,以這種巨大的工程,在三十年前被提出來簡直是癡人說夢,但如今它卻確實可行,並且是一種相當便宜的技術,故科技的發展可說是一日千里。

  光碟機是一個結合光學、機械與電子科技的高科技產品。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雷射光穿過光柵之後,再由偏光板反射到瞄準鏡,最後透過接物鏡打在光碟片上。經過這一連串的光學處理之後,光線變得更集中,更容易控制,然後由光碟片反射回來,再藉光感測器來拾取訊號,並將其解碼成我們需要的資料,便完成整個資料讀取的動作。依據記錄與讀取功能的不同,可將光碟產品分成三種類型,分別是:唯讀型(read only)、可重複寫入型(rewritable)、和可寫一次型(write once and read only)。而依據發展規格的不同,可分成CD(Compact Disc)與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兩大系列,CD系列是較早發展的光碟產品,也為往後的DVD產品定下了規範,因此我們以CD系列的發展分析光碟產品的發展。

唯讀型CD唯讀型:代表該種光碟資料僅供讀取,不能進行修改或登錄新的資料,因此這一類的光碟片產品在發行前就已經把資料壓製完成,不能再更動。這一類的CD光碟產品有四種:
一、CD-DA( Compact Disc Digital Audio) 
即一般的CD音響,可說是CD系列光碟機的始祖,由Philips和Sony於1980O年發表著名的紅皮書(red book)公佈其技術規格,從此光儲存媒體進入新紀元。該種光碟產品主要用於音樂儲存,由於具有高品質的數位音質,該產品數年之內即風行世界,並衍生其後各種CD光碟產品。
二、CD-ROM(CD Read Only Memory)
由於CD產品大行其道,1985年Philips和Sony在度聯手發表黃皮書(yellow book),定義了儲存電腦資料、圖形、聲音及動畫檔案的規格,而為了往後能儲存更複雜的資料,同時也規範了控制訊號,資料偵錯、資料校正、磁區大小等,自此CD進入了電腦記憶媒體的領域,提供了電腦驚人的記憶容量(CD-ROM可提供650MB,而當時硬碟最大容量為850MB)。
三、CD-I(CD-Interactive)
緊接著黃皮書之後,Philips和Sony針對消費電子市場,推出了綠皮書(green book),定義多媒體CD的規格及相關的硬體規格(指搭配MPEG; 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提供了一種互動式的媒體給使用者,其最大的特色就是能同步播放聲音、影像、與其它資料(例如文字),也就是具備了播放電影的能力,自此使光碟進入娛樂媒體的領域。
四、Video CD
在CD-I規格確立後,白皮書(white book)定義了CD-I的應用規格,稱為CD-I Bridge,即所謂的Video CD,Video CD是由Philips、Sony、JVC、Matsu*****a四家公司共同開發,Video CD儲存的是以MPEG-1規格壓縮之全螢幕(full screen)全動態(full motion)影像和音訊,整張Video CD可存放74分鐘的影音訊號,主要應用於電影和卡拉OK。

除了唯讀型的CD光碟外,廠商也研發出可以寫入資料的CD光碟產品,這類產品的規格公佈在橘皮書(Orange Book)中,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可寫一次型,另一種則是可重複寫入型。

可寫一次型CD
可寫一次型代表該種光碟產品可提供使用者寫錄自己所要的資料,這但只能寫一次,無法像硬碟或軟碟可以反複讀寫。可寫一次型的光碟技術主要來自碟片材料的突破,將記錄材料塗在反射層的底部,但該層材料記錄一次後就無法再改變,因此只能登錄一次,這類CD光碟產品有兩種:
一、CD-R(Recordable)
CD-R依據其資料錄製的特性又可分為兩種,一種稱為一次寫入型(Track-at-Once CD-R),此種CD-R在做寫入動作時,不管資料是否填滿光碟片,只能寫入一次,當動作完成之後,即使還有空間也無法再登錄資料。這種一次寫入型的CD-R通常用來存錄圖形或大量資料,例如坊間的”大補帖”。而一般人常稱呼的CD-R通常是指一次寫入型的CD-R。
二、Photo CD
Photo CD是由Kodak和Philips共同發表的規格,此種CD-R可多次寫入(Multi-Volume),不限次數,直到將整片光碟片的資料區塞滿為止。最主要的功能是將相片的底片掃描後轉成數位格式儲存,在直徑十二公分的Photo CD中可儲存100張以上的相片,在數位式相機日漸普及後,Photo CD將扮演取代底片的角色。

可重複寫入型CD  
可重複寫入型指光碟片有如硬碟一般,可無限次的重複寫入,將舊資料洗掉,蓋寫上新資料。這種光碟有兩種,一種稱為磁光式(Magneto-Optical)光碟,它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高功率雷射加溫碟片上的某一點,將該點的電磁極化,改變了雷射在該點的反射,然後由不同的磁性變化定義不同的值,完成資料的錄製。另一種則是稱為相變型(Phase-Change)光碟,這種光碟片是利用記錄材料的結晶相(Crystalline)與非結晶相(Amorphous)不同的反射率,來進行資料的登錄。可重複寫入型的CD光碟共有三種:
一、CD-MO(Magneto-Optical)
CD-MO為磁光式光碟,推出時被預測將取代硬碟,但由於存取時間較長,因此在功能上一直無法超越硬碟,另一個問題則是由於CD-MO的存取方式和一般的CD-ROM不同,因此無法和其它的光碟系統相容,也造成CD-MO在推廣上的困難。這個家族目前有三種產品,分別是: 2.5”MD,3.5”MO,5.25”MO。
二、PD(Phase-change Dual)
D是相變型光碟,1995年由Matsu*****a公司推出,這種光碟機可讀取其它的一般光碟片,但PD的光碟片在一般的光碟機中卻無法讀取,因此PD和CD-MO可謂CD家族的異類,因為這兩種產品和CD系列其它產品都不相容。
三、CD-E(Eraseable)或稱CD-RW(Rewritable)  
為了克服PD的缺點,Philips和Ricoh在1997年推出CD-E。CD-E光碟片可在任何非磁光式的CD光碟機中被讀取,如此一來,相容性的問題可說就解決了,但CD-E仍無法取代CD-MO的一點就是存取次數的極限無法超越CD-MO,這也是CD-E待改善之處。

自從CD-E被開發之後,CD系列的光碟產品可說已完全成熟,不但相容性高,功能又完整,並且成本低廉,放眼市場上光儲存媒體已盡是CD家族的天下。但就在CD家族襲捲市場的情形下,另一波光碟產品的革命已在悄悄的進行著,打算完全顛覆CD系列的產品,這項產品就是所謂的DVD( Digital Versatile Disc)。DVD以統一的規格可儲存音樂(Audio),視訊(Video),及一般檔案資料等不同型式的數位資料。依資料寫入原理不同還可分為唯讀型DVD-ROM,可寫一次型DVD-R,可重覆寫錄型DVD-RAM。DVD規格制定時考慮周延,其應用範圍已包含現今存在的大部分應用,故稱為數位多功能光碟,但也有人稱他為數位影音光碟。


2009年9月16日 星期三

電腦的周邊設備

電腦的硬體(周邊設備)
顯示器 鍵盤 滑鼠 搖桿
軟式磁碟機 硬式磁碟機 磁光機 高容量軟碟機
光碟機
掃描器 數位相機
印表機 繒圖機
數據機 喇叭
電腦規格:
顯示器 (Monitor)
顯示器(Monitor)俗稱螢幕,可以顯示電腦作業的訊息和結果,又稱為監視器。常見的顯示器有陰極射線管顯示器(cathode-ray tube,簡稱CRT)與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帛簡稱LCD)兩種款式。而顯示器的品質,可用下列幾點判斷:
尺寸:是以顯示器對角線的長度為規格,常見的有15吋、17吋與21吋。
像點距離:是指顯示器畫面中像點(pixel,或稱為像素)間的距離,距離越小影像品質就越清晰。一般像點距離在0.28mm以內的顯示器品質較佳。
解析度:是指顯示器顯示圖形或文字時的清晰程度,通常以水平的像點數乘上垂直的掃描線數表示。常見的解析度有640點X480條線、800點×600條線、1024點X768條線及1280點Xl024條線等。
顏色:『顏色數』會影響顯示影像的真實感效果。顯示器必須配合顯示卡才能顯示影像顏色,通常有16色、256色、高彩(16位元)、全彩(24位元)、全彩(32位元)等設定。其中,全彩(24位元)代表可呈現一千六百多萬種顏色。
其他:低幅射、符合環保及省電標準等。合乎省電規格的顯示器可配合電腦設定,在電腦閒置一段時間未操作時,自動切斷顯示器電源以達到省電效果。
  顯示器的面板除了電源開關外,通常提供調整畫面顯示品質的按鍵,如:亮度調整、對比調整、左右調整、寬度調整、上下調整及高度調整等。教室的顯示器大多已調整妥,必要時,才進行調整。
 
  此外,長時間使用顯示器容易造成眼睛疲勞或傷害,以下為操作電腦時須注意的事項:
眼睛與顯示器應保持適當的距離(約75公分)。
連續操作電腦1小時,應讓眼睛休息數分鐘。
顯示器所呈現畫面有閃爍、聚焦不良而模糊或跳動時,應立即調整或修理。

鍵盤 (Keyboard)
鍵盤(Keyboard),可以用來輸入一段文字或是一篇文章;也可以輸入控制命令,例如:同時按下鍵盤的Ctrl+Alt+Delete三個鍵,就是一個控制命令,用來要求電腦關閉程式或重新開機。
鍵盤的操作:
主要輸入區、特殊功能鍵區、方向鍵區、數字鍵區、功能鍵區。

滑鼠(mouse)
滑鼠(Mouse),是個人電腦上常用的輸入設備,藉著移動和按鈕點選,可以移動游標、繪圖底執行命令。在滑鼠前端有二個或三個按鈕,底部有一個突出的小圓球,滑鼠就是利用小圓球的滾動來控制螢幕上指標的移動。
常見的滑鼠種類:
依介面方式分類:COM滑鼠、PS2滑鼠、USB滑鼠。
依性質分:滾輪式、光學式。
 
搖桿 (Joystick)
搖桿(Joystick),是控制電腦遊戲動作的輸入設備。電腦玩家大都知道電腦遊戲的魅力,許多人對於盛行的遊戲軟體如:『古墓奇兵』、『毀滅戰士』、『模擬飛行』等驅之若騖,在操作這些遊戲軟體的時候,如果能透過遊戲搖桿操作,就更能輕鬆地控制遊戲的輸入了。常見的搖桿有造型和電視遊樂器搖桿類似的一般型搖桿 ,外型炫麗的飛行搖桿及模仿汽車方向盤所製作的方向盤搖桿等。


 
軟式磁碟機 (FDD)
軟式磁碟機(Floppy Disk Drive,簡稱FDD),簡稱為軟碟機,是個人電腦上使用非常廣泛的儲存設備,它可以在軟碟片上存取資料。若依使用軟碟片的大小來分,比較常見的軟碟有兩種:一種是5.25吋,容量1.2MB,另一種為3.5吋,容量1.44MB;近幾年來3.5吋的磁片及軟碟機比較普遍使用。
 
硬式磁碟機 (HDD)
硬式磁碟機(Hard Disk Drive,簡稱HDD),簡稱為硬碟,它是用來儲存資料的重要工具,比起軟碟機,它兼具有容量大和存取資料速度快的優點。由於大部分軟體幾乎都要安裝到硬碟上才能使用,因此硬碟已經是必備的電腦設備之一了。
使用種類:桌上型電腦用、筆記型電腦專用
介面分類:IDE硬碟、SCSI硬碟
目前常見的容量有:40GB、80GB、120GB
使用硬碟時須注意下列幾點:
切忌震動、撞擊、甚或拍打硬碟機:硬碟中有存放資料的磁盤和讀寫資料的磁頭,磁頭是以0.00000762cm-0.000017Scm的距離浮在磁盤上,當硬碟高速運轉若受到碰撞,將造成磁頭與碟盤的猛烈撞擊,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害。
避免瞬間開、關電源:硬碟在使用結束後,都需要做停機的動作,將磁頭退回定位,並停止磁盤的轉動:如果切斷電源後,又立刻打開電源,正要回到定位的磁頭可能會因為馬達忽然加速而抖動,因而撞擊到街在高速運轉的磁盤,造成磁盤或磁頭受損。
避免接近會產生強力磁場的物品:因為硬碟是利用磁性物質來記錄資料,如果太接近具有強力磁場的物品(如音響喇叭) ,即可能對硬碟產生不良的影響。
硬式磁碟機的基本構造最重要的是存放資料的磁盤及負責存取資料的磁頭兩部份。
  硬式磁碟機內部有一至數片磁盤由一根轉軸在圓心處串起來;磁盤上之每個同心圓稱為磁軌,每個磁軌可分成數等分,每一等分稱為一個磁區,磁區為資料存取的基本單位。

光機
磁光機(MagnetO-Optical diskdrive)又稱可讀寫光碟機,可以讀取磁光碟片(俗稱MO片)上的資料,是結合電磁學及光學技術而研發出來的儲存設備 。MO片的容量有120MB、230MB、540MB及640MB數種,其中以230MB及640MB二種的使用者較多。

高容量軟碟
高容量軟碟機是一種類似軟碟機的儲存設備,大部分的產品容量都可達到100 MB以上,適合用來做較大量資料的儲存或備份:常見的有Zip 、LS-120等。

光碟機
唯讀光碟機(CD-ROM)與CD燒錄機(CD-RW)
   唯讀光碟機所用的CD-ROM(compact disk read-only memory)光碟片與一般的音樂CD片大小差不多(直徑約12公分),每張容量約為650MB(或74分鐘)以上(市面上已停產),目前已發展到700MB(或80分鐘)。
  通常CD-ROM光碟機只能讀取光碟片上的資料(目前最大讀取速度為52倍速),如果要將資料寫入光碟片,需使用特別的CD燒錄機與光碟片,目前有CD-R(recordable)光碟機和CD-RW(rewritable)光碟機。其中,CD-R光碟片只能燒錄一次資料,但CD-RW光碟片則能重複燒錄。
  
DVD-ROM
數位影音光碟機(digital viedo disc-ROM),簡稱DVD-ROM或DVD光碟機。DVD光碟片容量在4.7GB以上,約為CD-ROM的7倍,原先用CD-ROM來存放電影的VCD(video CD)亦逐漸改由DVD-ROM來儲存成更高畫質的電影。DVD光碟機亦可讀取DVD-ROM、CD-ROM光碟片及一般音樂CD片的資料。此外,可讀寫的DVD光碟機也已經問世,可作重複讀寫資料,相當於CD-RW光碟機的作用。
 
掃描器
掃描器(scanner)主要是藉由光學掃描,將照片、圖片或文件轉成數位化的資料傳至電腦中。常見的掃描器有掌上型與平躺型(或稱桌上型),其主要規格是以解析度、顏色及掃描的範圍大小作區分。掃描器的解析度是以dpi(dot per inch)為單位,一般掃描器的最高解析度可達到9600dpi以上。
 

數位相機
數位相機(Digital Camera)是不使用一般的底片而利用光電原理,將照相後的結果直接記錄在記憶體裡且轉成電腦可判讀的圖檔,其主要規格是以解析度、顏色及內含記憶體大小作區別。較好的數位相機解析度都在1152X864像素以上,稱為百萬像素(megapixel)數位相機。一般數位相機的照片資料,是暫存在內含的記憶體或磁片中,因此記憶體的大小,會決定可拍的相片數量。



印表機
利用電腦製作的各種資料,如果要以書面的型式輸出,印表機(Printer)就是最方便的工具。連接個人電腦的印表機,較常見的有以下三種形式:
點矩陣印表機:撞擊式印表機的印字頭上有數根撞針,印表時,印字頭上的撞針便會經由電腦的控制前後伸縮,以撞擊色帶印出資料 。
噴墨印表機:噴墨印表機的印字頭上有數個墨水噴頭,而每個噴頭前皆有一個電極,列印時,電極會控制墨水噴頭的動作,將墨點噴在印表紙上。
雷射印表機:雷射印表機將要列印的墨點記錄在光傳導體的滾筒上,筒面經雷射光照射過的位置吸住碳粉,再將附著碳粉的筒面轉印到紙張上,如此即可將資料列印出來。
  
撞擊式印表機擁有複寫能力,但是列印時會發出較大的噪音;噴墨印表機大都具有彩色列印的功能,但是印製出來的文件容易遇水暈開;印表機列印的速度相當快,市面上的產品以單色居多,雖然亦有彩色的雷射印表機產品,但是由於價格較為昂貴,所以個人使用者較少。各式印表機都有其優缺點,因此選購印表機時應考慮用途為何,以選購最適合的機種。

繪圖機
繪圖機(Plotter)主要是做為電腦繪圖及電腦輔助設計的輸出設備,用它可以繪出高品質、大尺寸的圖案。
 
數據機
數據機(modem),又稱調變解調器,俗稱魔電,是電腦重要的通訊設備之一,它可讓電腦之間透過電話線(只傳送聲沒形式的類比訊號)或其他線路傳遞資訊。如:在家中可透過數據機與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提供的撥接帳號連上網際網路。數據機傳送速度是以bps(每秒傳送的位元)為單位,一般數據機的速度大多為56Kbps左右。另外,使用有線電視纜線或ADSL(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非對稱數位用戶迴路)的寬頻網路亦逐漸流行,用戶端分別利用纜線數據機(cable modem)或ADSL數據機(ADSL modem),來達到資訊交換的效果。

喇叭
喇叭(Speaker)是控制電腦發出音響的輸出設備。個人電腦開始發展時,主機內唯一的發聲裝置是一個0.5瓦的小喇叭;這種喇叭只能發出粗糙的單聲道音響,它和多媒體電腦上所要求的音質及效果相去甚遠,因此許多廠商就推出了能讓電腦唱歌、說話、模擬各種樂器音響的音效卡,來改善電腦發音在聲音上的缺失。音效卡上有接孔,可以外接喇叭,能夠發出較好的音響效果。
 <出自於 http://host14.tyjh.tyc.edu.tw/~e-book2/2Y1-1-4.htm#電腦的硬體(周邊設備) >